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我与理工的故事】用文字镌刻发展

作者:张强责任编辑:徐状 审核: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20-06-24 12:02:20点击:

2020年9月,学校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回顾学校70年来从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榛拓疆,到薪火相传、致知力行、继往开来,无不体现了几代哈理工人砥砺前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授业解惑、玉汝于成的育人情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勤勉求进、团结协作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热情服务的优良品质。特别是1995年合校后,学校开创了宏基初奠、励精图治、深度融合、夯实内涵、厚积薄发的局面,迎来了春风霭吉、化雨温良的春天,踏上了办学新征程。

我叫张强,原在党委宣传部工作,2019年5月,光荣加入了荣退教职工的行列。回顾1976—2019年在学校工作的43个寒来暑往,我从一个懵懂少年进入了杖乡之年,心中虽有惆怅,但回首我用文字伴随着个人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前行、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为此平添了些许成就感和收获,更多的是为学校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感骄傲自豪。

摄于1988年东区工字楼门前

春耕

题记:春草幽香,用自己娇嫩的双手拨开身边沉重的泥土,注视着自己梦寐以求的春天,用寸草点点绿色装点了大地春色。

我是1976年到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参加工作,于1988年调入学院工会工作,具体负责工会的宣教文体工作,至此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4月,一篇反映新区(现南区)食堂关于提高面点质量题为“小家碧玉,流光溢彩”的新闻报道在4月6日《哈尔滨电工学院报》上发表。由于是处女作,内容和质量都不尽人意,在当时校报编辑牛伟实老师的帮助下,几经易稿,终于在当时校报上发表了这篇豆腐块文章,看到报纸上的白纸黑字,初有收获和感触,原来撰写报道也能充实自己、为学校发展建设做贡献。

初出茅庐的第一篇文稿

尽管写作水平有限,却也品尝到了用文字记载人物和事件的喜悦和快乐,更是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发现广大教职工在“三育人”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这也就激发了我用文字书写报道的热情。接下来,在校报上经常投稿宣传广大教职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并得以刊载,因此我获得了1993年校报颁发的“教职工优秀通讯员”称号。从此奠定我用文字记载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由于自己的不断努力使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倒不如说学校的发展更加激励我热爱这项工作。1995年合校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和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所谓,“破除禁锢,思想解放。清水洗尘,风劲帆扬。优势整合,资源共享。”2000年以来,学校办公条件得以改善,原来用笔撰写文字也改成为用电脑处理文件,这就使我弃笔改为用电脑撰写文稿,撰写文字速度大大提高。原本这篇文章的标题想采用“用笔记载发展”,后经思量还是采用现在的标题更为准确一些。

夏耘

题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荷经过春天洗礼,生命更加蓬勃,花季让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爱。

2001年、2003年,学校先后召开了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我参与了宣传组的筹备、宣传、报道工作,见证了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2003年4月,因需要我参加了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筹备工作,并参与自评报告“办学条件与利用”之内容的撰写工作,同时执笔完成了以学校教师献身教育、忘我工作为原型的情景剧《眷恋》的脚本创作工作,由学校教师何云龙、王立明等主演在迎评晚会上演出,得到了进校专家组成员的好评。翌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结论,使我又一次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成就并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

情景剧《眷恋》剧照

2005—2009年,在党委副书记陆岩(时任校工会主席)指导下,我先后执笔完成了由王旭东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志阳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中心获“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和学校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工会先进工会组织”、“黑龙江省教育系统‘三大工程’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科教文卫体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

自1989年撰写第一篇通讯稿以来,自己始终怀揣初衷、笃定信念,要用文字记载和宣传那些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那些感人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2009年11月25日,我在《黑龙江日报》第四版上发表了题为“2009哈理工高教强省进行时”的文章,报道了学校在高教强省中做出的贡献。2017年、2018年在学校新闻网和校报先后发表了“校训背后的故事之二——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灵”,“校训背后的故事之三——传承经典文化 打造人文理工”等。讴歌了广大教师牢记校训,用传承守望的奉献精神和“知行统一”的文化品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备受学生尊重的人生导师的先进事迹。

我与宣传部部长周长群合作撰写了题为“盯住‘有希望的点’”的长篇通讯,于2018年8月13日在《光明日报》学人版上整版刊登,报道了雷清泉院士的事迹。我执笔完成的雷清泉院士、李振加教授事迹的相关文稿,在《哈尔滨名人录》上刊载,并于2019年9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报道雷清泉院事迹的长篇通讯在《光明日报》学人版上整版刊登

雷清泉院士、李振加教授入选《哈尔滨名人录》

秋稔

题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010年,宣传部牵头编撰了记录学校发展的《哈尔滨理工大学60年图志》。在宣传部同仁分工合作下,我担任了全书的编辑工作。2015年8月,该书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发行,此书用图文真实反映了哈理工建校60年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个过程,记载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广大教职工拼搏奋进、爱校敬业的高尚情怀。

《哈理工60年图志》

2011年,工作需要,我负责了每年一卷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年鉴》的编纂工作及校史馆工作。校史馆和王大珩纪念馆自2010年投入使用后,注重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和文化育人作用。2013年,在宣传部的领导下,作为指导教师,我组建了由学生组成的志愿讲解团,每年新入团的讲解员经过学习学校史发展史、普通话发音常识、语言技巧、形体礼仪、语言能力、讲解技巧、讲解礼仪等6个方面的系统培训,讲解员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对学校发展史有了更深刻感悟和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讲解工作。讲解团还构建了校史馆官微平台,策划编写校史故事、理工往事,推出《岁月流淌的记忆——老照片上的哈理工往事》栏目。党委宣传部在学校新闻网建成了网络校史馆平台。

校史馆官微平台

在学校新闻网上的网络校史馆

校史馆平均每年接待上级领导、国(境)外大学代表团访问、校友回访母校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新党员培训教育等各类参观者逾100批次、8000余人次。校史馆讲解团已发展成有30余名成员的队伍,其中包括日语讲解员1名、英语讲解员2名。讲解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讲解水平得到了学校领导、校友、参观者的好评。2019年6月,赵琳校长上任伊始即来到校史馆参观,他听取了我和校史馆讲解团成员的介绍和讲解后,对讲解员校史知识掌握情况、风貌仪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了好评,同时希望校史馆讲解团队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校史文化资源,弘扬“大珩精神”,为学校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党委书记张洪涛、校长赵琳在迎新工作现场看望校史馆讲解员

赵琳校长在校史馆调研时听取相关人员工作汇报

时任校长周宏力到校史馆调研

2019年校史馆讲解团成员合影

在编纂每一年的年鉴过程中,通过文字和数据都在体现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喜人的变化,特别是学校近1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催人奋进。

在此谨撷取其中文字、数据来见证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1995—2005年,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1998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个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建设,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2002年,雷清泉教授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新型本征半导电高分子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雷清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学校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05年,李振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项目“切削控制及刀具失效机理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2015年,学校确立了质量、管理、特色、和谐的发展主题。2007年,《电机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07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认定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9年,“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获批“中西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项目;2015年,学校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2016年至今,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推进一流理工科大学建设步伐。2017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国内“双一流”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入选黑龙江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材料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作为一名退休的“老”理工人,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的累累硕果,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哈理工成就了我的事业,而我的汗水汇成了哈理工发展的涓滴,融入了全体哈理工人汇聚而成推进学校发展的滚滚洪流。

工作照

冬韵

题记:“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每年,我都会用音符般的文字有机地结合成一段又一段优美旋律,赞颂发生在师生中间的那些人和事,刊登在学校新闻网和校报上(发表日期依据新闻网和校报刊载时间整理),这其中即有反映学生爱心支教的“大手拉小手 爱心正方遒”——记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18.11.29)、“‘四季’,书写大学生青春的奋斗史”——记全国“‘活力团支部’自动化2015—5班团支部”(2019.11.19)等方面报道;又有反映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师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山石锤锻碾成尘 化作春泥更护花——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张桂玲教授”(2015.5.6)、“冬去春来枝叶扶苏 十载风雨为伊绽莉” ——记校“巾帼十佳”、体育教学部苏莉副教授(2015.5.6)、“暖风乍起绽桃李 粉笔无言写春秋”——记校巾帼十佳、应用科学学院罗来珍教授(2017.5.3日);还有记载青年教师、离退休干部、管理岗位的党员、优秀校友等方面稿件,包括“秾李夭桃灼灼其华 跻峰百嶂虚怀若谷”——记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称号奖获得者、材料学院李峰教授(2016.6.3日)、“恩荣并济行人生路 誓海山盟不懈追求”——记东区退休党支部书记单荣海(2015.12.17)、“一池清水静幽蓝 管理服务甘奉献”——记校优秀党员、游泳馆馆长齐晓宇(2015.12.10)、“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硕果怡庭香”——记优秀校友、杭州湾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宝等;更有述说为学校做出贡献的群体事迹,其中有“用辛勤汗水谱四季弦歌”——荣成学院侧记、“用忠诚编织橄榄枝,保校园平安尽己职”——记学校保卫处工作(2016.10.24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 打赢蓝天保卫战役”——学校并网供暖、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纪实(2018.6.13)、“执工匠精神之心 走尽善尽美之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认证工作侧记(2018.7.12)等等。“国之干城捍史学,华崧默默育英杰”——记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物理系张国华副教授的通讯于2017年10月18日在校报上发表,并获得2017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大手拉小手 爱心正方遒”——记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获得2018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同时被中国新闻网、东北网等主流媒体转载。

获奖证书

2019年,既是自己的工作经历的收官之年,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的回报之年。这一年,共撰写通讯报道7篇,约35700字。其中包括“大道行思 取则行远”——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介质储能与导热创新团队、“绩成于思 业精于勤”——记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许家忠、“倾心•倾力•倾情•倾注”——记全国第11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邬长明、“把爱写在天空和大地上”——记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最喜爱教师”获得者赵辉事迹、“首夏犹清和 芳草亦未歇”——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纪实、“谦谦才俊 风华蕴藉”——记2019年全省优秀教师、“洪堡学者”、理学院胡军教授、“淡泊明志 怀瑾握瑜”——记黑龙江省第11届教学名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张淑丽教授等。

2019年发表在校报的通讯报道

在撰写每篇稿件时,我都为文中的主人公事迹所折服、所感动、所鼓舞,甚至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去用心写作。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踏实做事的品质、心有集体的情怀、淡泊名利的人格、坚定不移的执着、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让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同事而倍感骄傲。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哈理工光明的前景,看到了哈理工发展的希望,更看到了哈理工百年校庆时的辉煌。

参加学校60周年校庆倒计时启动仪式

根据工作需要,2019年我退休之后,仍心系学校发展,在为迎接校庆70周年做一些筹备工作,学校正在编撰反映70年来办学成果的《哈理工70年图志》,我又有幸参加了编纂工作,目前这本书的文稿已送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排版,成为我工作经历的收官之作。

忆过去,我用文字讴歌学校发展,看未来,愿哈理工腾飞再谱新篇。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