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榜样力量】刃花飞舞映人生——记中国断屑理论与切屑控制技术研究的奠基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获得者、机械学院李振加教授

作者:范德龙责任编辑:徐状 审核: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19-12-13 20:34:08点击:

9月10日上午,西区一号楼报告厅内,乐曲悠然,气氛热烈,庆祝第35个教师节暨“终身荣誉教授”“学生最喜爱教师”表彰大会正在进行。受到表彰的10名教授、教师中间,年逾八旬却仍旧精神矍铄的李振加先生令笔者格外关注。这不仅因为6年前笔者曾深入采访过先生,更因为大会给他的颁奖词再次震撼了笔者的心弦……

“立志报国,历经坎坷,始终如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拼字当头,潜心钻研,刃花飞舞映射您的光辉人生。

心系英才,谆谆善诱,哺育学子逾千人桃李九州;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数十载久久为功。

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奠定了哈理工在刀具研究领域的翘楚地位;

‘刀王’的称谓,是您在新中国断屑理论与切屑控制技术研究领域留下的不朽英名!”

可以说,这饱含深情、字字铿锵的颁奖词是对李振加先生从教60余年丰硕科研成果的高度概括,更是对被业界称为“刀王”的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振加教授(中)获得“终身荣誉教授”表彰

历经磨难未泯报国之志

李振加193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世家,祖父是清朝末期的秀才,父亲则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正是由于父亲对教育的重视,李振加从小就接触天文、物理、生物、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志向逐渐在他的心中清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为之奋斗,矢志不渝。

少年时的李振加最大的兴趣便是读书。酷爱读书的他那时就阅读了鲁迅、茅盾、冰心、郭沫若、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几百本现代文学书籍,甚至还包括了很多前苏联进步作家、共产主义作家的作品,像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这些书籍为他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甚至在土改中被“净身出户”,也未有思想上的动摇,反而十分同情劳动人民。由于在学习、工作和解放初期各项运动中表现出色,他于195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李振加从老家辽宁省台安县来到哈尔滨学习、生活,当年便在全市初中毕业统考中获得第一名。但由于经济拮据,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并没有继续读高中,进而通过高考上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没能参加高考也成为了李振加教授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立志报国并成为科学家的李振加并没有停留在“遗憾”中,从哈尔滨工业学校毕业后,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1954年他又到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机床与刀具专业学习。对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这段求学经历,他言语不多,“那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拼命地学东西,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太应该好好珍惜了。”而这段在学海中贪婪吮吸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多岁是人生的黄金时间,正当李振加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文化大革命”来了,而且一耽搁,就是10年。在“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进了“牛棚”,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在将近一年的“牛棚”劳改生活中,他当过力工和建筑工人,参与了学校俱乐部(现一食堂旧址)的建设工作。尽管历经磨难,但他成为科学家、为科学研究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并未动摇。在呼兰县台屯公社插队落户的两年,他在农村播种、铲地、田间管理、割地,逐渐成为了合格的农民,后来,他因地制宜,与别人一起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亲手制造了整套油坊设备,建起了油坊;此外,研制了水泥床腿土车床(床身是尤门刨立柱),办起了机加车间。

交谈中,李振加说他很钦佩鲁迅,因为鲁迅敢于对国民党反动派极尽讽刺之能事,不屈不挠,是硬骨头。而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因此,即便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也都没有怨言。李振加说,“是党培养了我,所以60年来,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管教管导。我自认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确,三个“朝代”的苦辣酸甜造就了他一生的丰富多彩,也成就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

拼字当头练就一身“技艺”

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为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唤来了第二个科学的春天,可是李振加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搞科研、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已经过去了,说不急是假的,我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天公重抖擞,神州降人才。为了抓住机遇,他瞄准了重型可转位刀具这一国内空白,决心以双倍的努力放手一搏,从此便涉足于重型切削机理与刀具开发技术这一研究领域。

1977年,李振加和原哈尔滨汽轮机厂顾祖慰高级工程师主持部级攻关课题“重型车刀结构与合理几何参数的研究”,带领我校教师及原第一重型机械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牡丹江硬质合金厂等五家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5年攻关,在国内首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结合生产的重型切削试验技术进行槽型开发研究,经300多次试验,研制出我国第一批二维槽型重型可转位卧装刀片,为当时我国应用重型可转位刀具开辟了新路,并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该成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时李振加在我国断屑机理及重型刀具研究方面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但他清醒地知道,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距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壮心驯大海,浩气走千山。1983年,他在年近50岁时东渡扶桑,到日本横浜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日本的两年时间里,李振加在世界著名断屑研究权威中山一雄教授研究室从事切屑折断机理的研究工作。在看到了国内技术上的落后时,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总在别人的后面跟着跑。他拿出了年轻时求学的那股不怕苦的拼搏精神,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对于李振加在学术研究上的拼劲儿,他的学生、郑敏利教授印象很深,“我曾先后四次随先生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而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纯粹精神令我深深敬佩。每一次先生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参观实验室、访问研究中心、举行学术交流,一分一秒都不浪费,像个年轻人一样劲头十足。”日本留学期间,国家给的生活费不多,他就在住宿、交通、饭费上省着用,并在回国的时候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切削速度测定仪等多台贵重仪器设备,还包括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的微型计算机。而带回来的设备也为学校今后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5年回国后,李振加主持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题“数控车床断屑问题的研究”,组织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及成都工具研究所等单位,经5年攻关,开发了我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维复杂槽型车刀片。在他亲自主持的研究成果中,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系统的切屑折断界限理论,开发了三维槽型优化技术,发明了三维复杂槽型精车刀片,并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1991年,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维切削三维槽型断屑原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NC刀片通用断屑槽型及CAD的研究”。他的课题组根据旋摆与冲击综合作用的切屑动力学原理及曲梁从弯曲原理,建立了横向卷曲短螺卷屑及C型屑折断数学模型与折断判据,还研制出了切屑折断过程与槽型CAD专家系统。

1996年,他主持了“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工艺参数优化专家系统的研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切屑形成与折断过程的虚拟现实”。他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切屑空间运动轨迹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最新虚拟现实专用软件WTK首次实现了切屑形成与折断过程的虚拟现实。李老师与伍士德理工学院融亦鸣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汽车零部件断屑预报系统”被福特公司采用,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全球网络上应用,并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9家企业采用。

2001年,他连续第三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物理场数学模型与槽型优选技术的研究”,首次发明了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并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铣削力、铣削热数学模型及三维应力场、温度场。

综合前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结合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002年,李振加主持的项目“切屑形成与折断的机理、虚拟现实、预报系统及其应用”通过鉴定,专家评价:“该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断屑理论达到国际领先”,当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4年由李振加课题组负责,我校与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切屑控制与刀具失效机理的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最早以刀具产品为主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励。以中国工程院艾兴院士、梁维燕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对“切削控制及刀具失效机理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中切屑控制技术、断屑预报系统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鉴定结论为:该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断屑理论达到国际领先。

该项目给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有助于解决三峡水电建设工程、汽车制造、大化工设备、核电站设备等国家重点项目机械加工中的技术关键,可以替代进口、节约外汇。项目采用的绿色制造硬态切削技术可减少污染,有益于保护生态和环境。此外,项目也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切削控制及刀具失效机理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十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刀片、刀具等5大类350个规格产品,解决了大型、复杂零部件加工等9项关键技术。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从校内外广泛的产、学、研起步,以断屑理论与切屑控制技术以及重型切削机理及刀具开发技术为重点内容,30多年来,李振加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10项,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部、省、市科技攻关以及部、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共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等26项奖励;发表论文近260篇,撰写专著4部。

由于学术研究上的突出成就,李振加成为了原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第一位获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此外,他还曾担任黑龙江省刀具协会理事长、中国刀协重型刀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一系列社会职务;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科研)、黑龙江省科技精英、黑龙江省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淡泊名利心系祖国英才

从1977年开始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30多个年头了,最初的合作伙伴下了海,办工厂,当起老板发了财。当记者问及是否曾想过下海经商时,李振加的回答是:“我是搞学问的,不能想着赚钱。”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于生活他要求不高,他说:“我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国家和学校都很照顾。”

不是每个人都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他便是其中之一。而他也并不认为这是件多么不寻常的事,“所有的科学家大致都是这样的,很少会有人把个人的得失放到科学研究中来考虑。”他向记者讲了一件事: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很多人建议居里夫人申请专利,因为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但都被她拒绝了。居里夫人认为,镭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它的发现者就将其占为己有。“人生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居里夫人就是典型的例子。”李振加教授如是说。

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就这样,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显著社会效益和巨大经济效益的李振加,几十年来,一直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穿着十几年前的旧衣服,粗茶淡饭,和老伴儿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觉得,研究成果出了成绩,是为国家和学校做了贡献,个人的所得就不那么重要了。

由于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业界同行的广泛重视,使得李振加有很多机会走出国门,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因为进行学术交流与出席各类国际会议他去过日本5次、美国6次、加拿大9次以及欧洲四国(英、法、德、爱尔兰)、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在国外发展的机会并不是没有,特别是当两个儿子都定居海外之后出国更是方便,可他依然留在了中国。儿不嫌母丑,中国虽然现在不如外国发达,可是却是自己的祖国,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成为科学家”——这是李老师毕生的追求。60多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动摇他的信念。入党的第二年,组织征求他的意见让他做团委书记,他婉言谢绝了;日本留学回国后,汪仁树校长征求他的意见做教务处长,他婉言谢绝了;1986年王久德书记征求他的意见,做佳木斯工学院院长,他还是婉言谢绝了。李振加说:“我坚持走的这条路未必是唯一正确的,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发挥了卓越的作用。我衷心地祝福他们,但我仍然执著于我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工作中,李振加并不因为自己是课题负责人就把所有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头脑并不灵活,学习基础并不雄厚,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领导、同事、同行及学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数控车床断屑问题研究”完成后撰写的3篇论文,尽管他是课题的总负责人,又是课题组的组长和指导者,但有两篇论文的署名他都主动把自己排在了第三位。在“大型镗铣床用刀具系统的研制”项目中,他一直是主要负责人,但上报材料时,他却把助手排在了第一位。1982年“重型车刀结构及合理几何参数研究”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当时奖金1000元,而作为课题的第一负责人,他仅拿了50元奖金,比助手所得还要少。

李振加既是一名科学家,又是一名模范的人民教师。他1953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1957年大学毕业后他到沈阳建筑机械学校任教,1958年起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担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至1962年任沈阳建筑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副科主任,1962年调入我校(原黑龙江工学院)。60多年的从教生涯使他桃李遍九州,不仅为国家的各项事业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也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梯队。时至今日,只要是在学校,李振加必定每周不少于两次到教研室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60多年来,他直接授课及指导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已逾千人;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9名、博士生8名。在培养的中、青年教师及研究人员中,有17人晋升为教授,7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60多年来,李振加一直遵循“教书育人、管教管导”的教学原则,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哈尔滨科技大学校庆的时候,一位离校二十几年的学生对他说:“您讲的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没有讲稿,几根粉笔一次课,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显得特别轻松潇洒。”事实上,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样潇洒,他形容自己“如鸭子浮水”,表面轻松,实则却十分紧张。他讲授的课程从不敷衍了事,每次课前都要花一天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甚至连同板书一字不差地给自己先讲一遍。由于准备的细致,他的一门课的教案就有字典般厚薄。

李振加对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格外关心,他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说:“学校当前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条件较过去改善很多,但我们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和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在整体条件上没法比,但如果不是亦步亦趋,搞出特色,认定方向,长期执著坚持,在局部上是可以处于优势的,还要有团队精神。由于我们没有整体优势,各股力量薄弱,只有联合并形成系统,我们才可以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希望广大青年教师要甘于寂寞,能坐下来、钻进去,把根基打牢,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埋头苦干,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希望在他们中间能产生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

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足迹,李振加说:“2003年我校机械工程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我们的科研成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得到应用推广,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奖励,我校机械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国内同行所认可,由于条件所限我个人无法获得更多的荣耀,但我是成功的,我是满意的,我一生无怨无悔。”看到老师取得的成就,他的开门弟子、我校机械学院院长刘献礼动情地说:“是先生依靠百折不挠、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才取得了今天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也奠定了我校刀具研究在行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