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人物 > 正文

一位一线教师的无悔选择

作者:范德龙责任编辑:成方哲 审核:校对:
来源: 日期时间:2009-10-26 15:53:37点击:

“得知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我的心情既惶恐又欣慰。惶恐的是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贡献,只是尽心尽力地教好学生、做好管理工作;欣慰的是自己从教15年的努力、付出的辛苦得到了认可。”“同时,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工作在一线教师的表彰。”这是笔者问及徐英东老师获奖感受时,徐老师真诚的话语。在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笔者亲身感受到了这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全省优秀教师朴素而又甘醇的育人情怀。

从教之路源于一次“意外”的尝试15年前,徐老师还在辽宁工作,妻子在哈尔滨读硕士研究生,家里人劝他,“来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前身)当日语老师吧。”为了妻子,他扎根在了哈理工,而且一待就是15年。任教以来,他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平均每周教学时数基本都在16学时左右。近几年,每学年的课时数都接近600学时。教授过的课程涵盖面很广,包括基础日语、日语精读、日语视听、日语泛读、科技日语翻译、国际商务日语泛读、日语报刊选读、日语语法、日语一外、日语二外等等。课教的多了,教材里的东西基本“烂熟于心”,本该愈加轻松了,可徐老师却总告诫自己:不能敷衍学生,不能对学生有半点亏欠,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徐老师说,外语课和有些科目不一样,要适应时代的特点和形势的需要,在备课、讲课时不断充实新的、“时髦”的知识,同时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有时还要顺应需求开设新课。为了更加透彻、深入地把握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素材,早在1994年,当时还只挣300多元工资的徐英东老师,就自费3000多元购买了录放相机作为教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量,能力水平提高得很快。本着这样的态度,每当他教授一门新课时,都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研究新教法、新内容,有时还自费大量购置、复印图书资料。徐老师说,学生的就业能力、知识技能的提高需要我们开设新课,作为系主任我要带头重新备课、讲新课,我也愿意接受挑战。

多年的教师工作使徐老师领悟到:一个教师仅仅认真授课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如果没有思想只能是教书匠,只有有了自己的思想、理念,才能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因此,他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在向老教师学习的同时,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教法和创新性思维。挑战难度更大的课程,向自我发起挑战。

因势利导与青年学子以心换心“一个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有爱心,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为人,才能接受教师的学问”。这是徐英东老师对“为人师”的理解。为了尽到教师职责,提高教学效果,他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严格不是板着脸,课堂上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知识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业余时间也经常进行。学生们知道他是易于沟通的老师,每当遇到生活的迷惘、学习的困难,甚至对于教学内容的建议,都愿与他沟通。徐老师粗略地算了一下,他每天用于接待学生的时间要占到1~2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徐英东申请了QQ号,方便了与“不愿当面聊天”学生的交流,后来又增加了MSN等电子沟通方式。徐老师说:“只要是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式,我都愿意尝试,因为知识的传授只是育人的一部分,我更看重对学生(灵魂)人格的塑造。”他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因势利导,并在引导过程中避免讲述枯燥的大道理,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考研、考博继续深造。

事实证明,徐老师的细致耐心极大地拉近了师生关系,消除了代沟,使学生更容易配合教学工作,主动要求进步。这也帮助他在1997年发现了众多学生中的一块“璞玉”。97级日语专业有一个叫李维涛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且有钻研精神,但起初没有获得保研资格,有些失落。徐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为他分析了国内的现状和他性格上的特点以及家庭情况,鼓励他说:“没保上研不见得是坏事,努力考上更好的学校不是更理想?”在他的帮助下,该生后来考取了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在李维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由于大连打工赚钱的机会很多,身边的同学没有几个人愿意做学问,导师也经常是很长时间见不到,他很苦闷,徐老师便多次通过长途电话与其沟通,“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不要受其他人选择的影响,要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使李维涛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后来李维涛以优异成绩被推荐到日本撰写毕业论文,并在毕业后考取了东京大学的文化学博士。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境困难,无法踏实地学习,徐老师就主动给他们介绍打工和家教的工作。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也使他们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素质教育与学风建设齐头并进徐老师认为,当前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甚至从某种角度讲,素质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单纯的知识学习。为此,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日语专业赛事。自1998年参加日本举办的中国日语作文大赛以来,日语专业几乎每年都有两名学生入围,并获得名次(最好为第一名,全国近3000人参加)。此外还有“樱花杯”作文大赛(获得第三名),黑龙江省日语演讲比赛(分获第二名、第三名),“ 川杯”日语知识竞赛(获得第二名),东北日语演讲大赛(优秀奖)等。他还组织学生成立日语俱乐部,以俱乐部为平台要求学生定期举办沙龙和各种赛事;组织学生创办日文系报《东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习活动。这些活动基本都做到了专门体系专人负责、外教参与辅导,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徐老师不仅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努力,1997年被破格任命为日语教研室主任。1998年,人文学院成立后任系主任以来,他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严肃考试阅卷制度。使日语系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并养成了良好的学风,为树立日语专业在全省的名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每年新生入学的专业介绍中,徐老师都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语惊醒梦中人”,告诫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倍加珍惜时间。很多毕业的学生回来对他说:“徐老师,要不是您当初的一席话,这四年可能就浑浑噩噩的荒废了。”目前,我校日语专业的社会声誉度逐年提高,不仅很多学生慕名前来,甚至还有毕业的学生推荐自己的亲属不远千里前来求学。

在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外,徐英东老师还组织参编了科技日语翻译教材的编写与课题论证工作。其成果《现代科技日语》已入选教育部“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在学科建设方面,他积极配合学院领导申报硕士点,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申报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笔者问起从教15年的感受时,徐老师说:“这辈子从事日语教师工作,我没有半点遗憾,通过自己的知识传授和人格影响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自己特别欣慰。付出了辛苦,收获的却是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他淡定的言语间,笔者分明看到了这位普通一线教师朴素而又博美的育人情怀。

采访结束,走出教学楼,笔者沐浴在阳光和微风之中,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中的诗句: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