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晓明,198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指南针”工作室主持人。拓展专业化、专家化道路,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GCDF)、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认证,兼任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课堂、思想研究会指导教师及学院新媒体平台指导、运营工作。

深耕辅导员岗位12载,她以“思想铸魂、职业引航、服务暖心、文化润心”为职业坐标,将育人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作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EI、CS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4项,参编专著教材5部。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志愿服务中,她坚守主管岗位,单日工作18.5小时、累计服务183小时,带领信息技术团队出色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荣获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高校师生志愿者嘉许奖;先后荣获黑龙江省“青年大学习”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十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20余项;所带学生和团体荣获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优秀团队”、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校心理微电影展演等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学院团委“青年之家”项目于2024年成功入选团省委“基层组织建设项目示范提升行动”并顺利结题。2025年荣获“龙江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

在哈体院滑冰馆开展亚冬会志愿服务

学院“青年之家”开展学习活动
臧晓明始终秉持“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学生成长的筑梦人。她提出“让工作饱含温度,让温度落地生根”的工作理念,以信仰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砥砺前行。她创新构建“三向发力、三聚赋能、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模式,以学生成长的“指南针”为笔,打造思想引领“定向针”、规划职业“导航仪”、暖心成长“护航舰”、以文化人“磁力场”的育人体系,打通育人全链条,实现了从管理服务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定向针”:以思想铸魂,做信仰的奠基人
臧晓明将思想引领视为育人之本,将宏大叙事融入青年视角,将理论说教注入生活场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筑牢学生信仰之基。一是阵地建设,依托“青年之家”实体化建设省级示范项目,全国“一站式”示范高校,累计开展读书研讨、主题团日等活动240余次,增强团员的组织归属感与责任担当。二是榜样引领,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展播”“评先表彰”等活动,宣传“拼搏进取、担当创新”的青年典型200余次,总结凝练的“发扬工匠精神 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和“高校教育中的多元融合模式实践创新路径”等典型经验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和《黑龙江日报》理论版刊发。三是实践育人,挖掘红色资源育人案例资源,打造校级、院级师生宣讲团,将道理、学理、哲理化方式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行走的思政课”,经济与管理学院“经心筑梦”宣讲团荣获“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四是网络引领,运营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累计推送1000余篇“有温度、有干货、有共鸣”的推文和视频,总阅读量超过200万。同时,共青团实践育人经验获“学习强国”平台、团省委公众号宣传报道,多项育人活动被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重温入团誓词

深入哈西公路客运站开展主题党课
“导航仪”:以职业立心,做成长的规划师
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枢纽,构建“学业+行业+就业”的自我认知到职业选择的全程化、个性化指导模式。十二年来,她服务八届毕业班,所带专业就业率始终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留省就业率稳步提升。一是平台搭建,以“指南针”工作室为依托,精准对接学生职业需求,将专业化服务贯穿学生求学、求职的全流程。创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室与简历工坊,学业与职业规划经验在全校推广,累计开展职业生涯讲座40余场、年均提供学生一对一咨询200余人次、累计修改简历5000余份,覆盖95%以上毕业生。二是资源整合,校企协同发力,助力学生成长就业。与德邦快递、智联招聘、小米之家等企业合作开展“求职训练营”“企业OPENDAY”等活动200余场,推行“党员学业同行”“校友经验分享”“企业HR进校园”等互动项目,将“职业引航”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与顺丰、小米等9家企业单位建立志愿服务与实习实践基地,打通校企人才共育“最后一公里”。三是赛事驱动,连续四年承办校级职业规划大赛,培育代表学校参赛的学生在全省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她主持参与4项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以其就业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发表EI检索文章1篇,出版创新创业大赛相关专著2部,形成了可复制、有成效的育人成果体系。

与绥化市北林区康庄街道西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
“护航舰”:以服务暖心,做青春的守护人
她将“以学生为本”融入每一个工作细节,用“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精准帮扶”守护每一个学生的“青春温度”。一是心理护航,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累计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2000余次。她注重创新心理育人模式,指导学生创作心理短视频《拒绝标签》,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推选一等奖,微电影《光与影》入选2024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微电影展演。二是实践赋能,推动建立9个“志愿服务与实习实践基地”,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多地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带领“大朋友 小老师”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黑龙江、甘肃、贵州、新疆等地,为2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支教活动,用知识照亮留守儿童的世界,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三是精准帮扶,她注重项目培育与层次提升,指导实践团队先后入选2023年“七彩假期”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才聚昆明 青春有成”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2024年全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2025年全国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已形成志愿服务品牌效应。

赴甘肃省陇南市开展“大朋友 小老师”志愿服务

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
“磁力场”:以文化润心,做文化的涵育者
她始终坚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浸润力量,将文化育人视为凝聚青年、涵养时代精神的“磁力场”,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人文素养。一是品牌打造,连续五年策划举办校园草地音乐节,其中围绕“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主题活动被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30余家媒体转载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最高单篇阅读量达15.9万。二是价值传播,作为独立作者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经验》《传承传统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草地音乐节奏响文化互鉴新乐章》3篇文章,推动育人经验的辐射和推广。三是以美育人,她指导的微视频《信仰旗帜永不落幕》获黑龙江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参与指导的五四快闪活动《少年中国说》获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成果展二等奖。她以持续创新的文化实践,构建起强大而温暖的育人“磁场”,形成音乐节、艺术快闪、视频创作等文化品牌矩阵,文化育人模式获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将文化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十二年耕耘,臧晓明以“指南针”的精准与恒心,凝练出“三心育人”理念:一是初心,始终以学生成长、立德树人为中心;二是匠心,追求专业化、科学化的育人方法;三是恒心,坚守岗位、持续创新的职业信念。
在实践中,她成功实现四个维度的升华:思想引领从“理论灌输”变为“有温度的自觉认同”;职业规划从“技能培训”走向“有精度的生涯启蒙”;成长服务从“事务管理”深化为“有深度的情感陪伴”;文化育人从“活动开展”提升为“有厚度的价值塑造”。
孩子们的“青春航程”,需要一枚“始终指向初心”的指南针,这是她的“育人信念”。她用4500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这份信念。她以初心为原点,匠心为标尺,恒心为动力,将这枚“指南针”的品格融入育人全过程。未来,她将继续以“定向”的坚定、“导航”的精准、“护航”的温暖、“磁场”的凝聚,砥砺前行,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航线上,为一代代学生的青春航程精准赋能、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