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对大学生就业会带来多大的缓解?
唐钧:解决不了多少。
4万亿会投向哪些领域,这是首要问题,比如修铁路,主要还是用农民工。修地铁,机械化程度非常高,造就不了多少针对大学生的岗位。
在4万亿中,中央拿出来的只是1.8万亿,1.8这个数字不知道有多少是原本计划就要花的呢。真正新拿出来的钱,并不多。而在1.8之外的2万多亿,是要靠地方配套出,1.8万亿能像钓鱼一样钓到4万亿。
新世纪周刊:大学生就业难,跟学生心态有关系吗?
唐钧:心态是被吓出来的。你应该让大学生们从容地、平心静气地找工作,这个事没必要大肆宣扬。这几年稍微有所改观,前几年,当你7月份毕业,9月份以前你要找到单位,然后不管专业和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要先把档案在单位里落实下来,并把档案从学校迁走。这是不对的,也是舆论造成的。
按大学的设施设备,替学生们的档案再多保管个五年十年,又能怎么样呢?为什么追着逼着他们转移呢?何必人为地制造一些社会恐慌呢?
此外,每一年应届高校学生的就业数据,真不得了啊,今年是610万,加上去年的100万没有找到工作的,一共710万,不得了!但是再回头看去年的100万数字,可能只有30万、20万了,这就像一个过渡期,有的是当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不代表没有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
一些农村出身的比较贫困的学生,毕业后先找一份工作有饭吃。你问他,他可能会说没有找到工作,但这不是说大学生没有工作到已经饿死人的程度,所以人为恐慌占有很大成分。
新世纪周刊:在发达国家,它们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可以镜鉴的成熟经验?
唐钧:在国外,学生的假期特别长,比如美国,从5月放假一直到10月,大学生就利用这个时间找地方实习。美国有法律规定,所有大公司都必须有实习岗位。于是等他毕业后,与实习单位彼此都知根知底,就业就变的方便。这种模式可以引入中国,不一定是要到毕业前,才让他们去找实习岗位,而应该利用好假期时间。
不能逼大学生和农民工抢活
新世纪周刊:郎咸平在两年前提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经济结构产业链的问题,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在做低端市场,使用的也只是廉价劳动力。
唐钧:是的,现在的政策,就是逼着大学生跟农民工抢工作。几年前提出村官政策,目前又让大学生参军入伍,可以说,在没有新创出岗位之前,其他都是缓兵之计,大学生参军等于把以前农民参军的一个路子给取代。
这等于变相地按照大学生的成本来培养人才,就业时他们又被当成农民工来用。最后的直接结果就是:“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抬头。重庆市今年有一万多学生不参加高考。这种现象在浙江一带很普遍,不读大学直接做生意去。
新世纪周刊:就业难应不应怨扩招?
唐钧:确实不怪扩招。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太少,在台湾的农村,随便走进一个家庭,很可能主人就是大学生。家庭主妇就是大学生。
新世纪周刊:教育制度方面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吗?
唐钧:要改革。基础教育,不能总围绕着高考来培养大学生。一流高校,可以理解为,是用最好的老师来教最会考试的学生,但培养出来的人还仅仅在考试上占有优势。
老师少有机会与外面打交道,而且老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再到学校,尤其是文科老师,接触社会更少。所以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缺乏实际能力,也在照本宣科。这是问题之一,第二,很多高校的学科安排,是根据有什么老师,然后开设什么专业和课程,而很少关注社会的需求。
中国要发展民办大学,现在是把民办大学都当成小老婆生的孩子来看待,这是不对的。
国外的人才培养,虽然也有问题,尤其是遇到经济危机,人才就业也成难题,但人家不逼迫就业。逼学校,逼老师,逼学生,效果适得其反。说实话,为什么叫博士后,因为博士找不到工作,所以大学就办一个博士后的点,让学生返回到学校。其实在国外,博士后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