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讲座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论坛 > 正文

以文化生态的平衡造就科学精英

作者:杨洋责任编辑:杨剑锐 审核: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日期时间:2013-11-14 11:43:35点击:

11月13日下午,我校第十期“知行论坛”讲座在西区1号楼多功能厅举行。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巴特尔应邀作了题为《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看剑桥大学何以造就科学精英》的专题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陆岩、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肖庆生、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领导、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吴秋凤主持报告会。

吴秋凤副部长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目的及意义,她说,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活跃校园学术文化,促进理工科院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举办这期“知行论坛”的主要目的。陈教授的讲座必将对我校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会上,陈巴特尔教授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及中国科学界的三大难题入手,对世界东亚儒家文化、南亚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四大文化圈进行了比较,以剑桥大学为个案介绍了其悠久的历史及文化渊源,并以文化生态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剑桥大学如何造就科学精英做了详细的阐述。陈教授认为,纵观剑桥大学的历史发展和人才培养,保持三种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造就科学精英的秘笈,一是宏观生态平衡,即大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平衡。剑桥大学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宏观生态关系是相对平衡的。这种平衡源自于英国文化的自由、理性,源自于剑桥大学对真理的追求。这一源头带来的涓涓活水成了剑桥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成长的沃土;二是中观生态平衡,即大学与其内部学院之间的关系平衡。剑桥大学科学精英如此之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大学与学院在组织机构及相应权力的平衡所提供的研究和创新需要的自由空间、宽松环境,而这种空间和环境是“人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三是微观生态平衡,是指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即学习与生活——“智”性和“感”性的平衡。要创造一个充满宽容与关爱精神的文化环境。三种平衡机制从剑桥大学的外部影响因素到内部影响因素逐层展开,缺少任何一种平衡都是不完整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和平衡才能使大学的功能发挥到最好。

吴秋凤副部长在总结时说,整个报告以大学的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用古今中外大量的史实、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让与会者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魅力,了解到大学的源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与特征,领略到以剑桥为代表的西方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特别是他在报告中提到的大学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生态系统上保持平衡与协调,三者相得益彰,才能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成为造就人才的摇篮。这些新理念、新观点对我校今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我们的眼界得到提升、思路更加开阔。

报告会结束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整个报告集专业性、史实性、知识性于一体,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深受启迪,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附:陈巴特尔,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等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络评审专家。近五年来发表《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英文)、《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学术专著6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7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剑桥大学何以造就科学精英——基于教育生态平衡的研究》、《四元交互:试论高校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看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院校发展视野中的中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比较研究》、《牛津大学的陶冶特色》、《民族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利介入——加拿大土著族群语言的保护》等论文32篇。(摄影:刘畅)

学校党委副书记陆岩等领导出席报告会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巴特尔做报告

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吴秋凤主持报告会

会议现场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