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人物 > 正文

【走基层】风景这边“读”好

——记即将迎来13周年的我校俄语系早自习活动

作者:魏绪涛责任编辑:徐状 审核: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18-04-04 09:26:49点击:

清晨七点二十分,当哈理工南区的大多数教室还门可罗雀,甚至空空如也时,在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大一、大二学生的专教中所呈现的,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学习场面:所有学生都已整齐就座,开始认真地高声朗读单词或背诵课文,而身边则是俄语系的某位老师在不知疲倦地走来走去,不时打断学生,以纠正他们的发音或语法错误。然后,同学们又紧跟教师的朗读,做起了听写练习,直到八点十分,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

对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哈理工南区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面了。事实上,自2005年9月底俄语专业第一批新生开课以来,只要是在教学周的工作日,每一届的大一学生都会先经历一段五十分钟的晨读和课前复习,才正式进入新一天的课程学习。

“给学生安排上早自习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咱校每个院系都会开展这样的活动,但我们俄语系的早自习从无到有,从始至今始终没有断过线,这在哈理工是不多见的,这才是我们全系上下引以为荣的地方,”提起已经持续了将近13年的“低年级学生早自习”,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主任徐佩老师难掩内心的自豪。“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习既是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在坚持早起这一小小的行为中,俄语系师生都在成为更好的自我。曾几何时,因为哈理工南区地处哈市的城乡结合部,我们的学生将这项活动戏称为‘哈尔滨郊外的早上’,有同学还在毕业留言册上动情地写下了‘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哈尔滨郊外的早上’!如今,虽然随着市政府‘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的展开,理工南区已不再属于‘哈尔滨的郊外’,但每一个这样的‘早上’却早已铭刻进哈理工俄语人的心灵最深处,成为我系乃至我院文化建设中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大一是最可塑的年华

确实,纵观最近13年抑或更久的时间段内,早自习活动在哈理工常常随处可见,但真正像俄语系这样做到持之以恒、风雨无阻的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俄语系早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将“早自习”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了。这可真应了那句古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现如今,成立不到13年的哈理工俄语系已在国内同类专业中颇具知名度,年均90%以上的俄语专四过级率,学生在国内国际的多项俄语重要赛事中频频获奖,毕业生或公费留学独联体国家,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攻读研究生,或入职各企事业单位,升学率和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看似简单却贵在坚持的早自习制度,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自律与勤勉的品行,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我们现在常讲的‘立德树人’其实很容易做到,因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如果我们细心,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似乎永远在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也在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位社会心理学家说得好,就是‘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每天晨跑,他就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跑;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整天游手好闲;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像日本的阿信一样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无往不胜。”对于系里确立早自习制度的原因,徐老师这样解释,“而育人成功了,教书也必然事半功倍。俄语教学经历告诉我,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困难不在于智商低,而在于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过俄语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门让人‘哭着进去、笑着出来’的外语,就像某些‘鸡汤微信’介绍竹子的生长周期时讲的那样,前三年才长三厘米的竹子,到第四年会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就可以长到十五米。也就是说,学俄语只需熬过最初的‘沟沟坎坎’,后面的道路便是越走越顺畅的一马平川;如果因为懒惰或者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最后等于是‘煮了一锅夹生饭’,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基础语法学习,事倍功半,徒劳无益。虽然我们俄语系的学生入学前基本都没有任何俄语基础,但如果舍不得在‘前三厘米’花上‘前三年’,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鉴于此,从俄语系成立那一天起,系主任常颖老师就告诉我们抓好‘开局之年’的重要性,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走入正确的俄语学习轨道,让他们在学习中愉悦身心,享受俄语学习中的美好,从而达到一个高质量的学习。设立‘低年级早自习’制度,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目的。心理学中说,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用好这21天,就可以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近13年的“坚持”真的如徐老师说得这么风轻云淡吗?非也。

2004年,借助荣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院校的“春风”,时任校长赵奇亲自点将,让当时只是普通教师的常颖老师负责俄语专业的申报和组建工作。2005年,哈理工大学俄语系正式成立,首批俄语专业只录取了1个班,26名学生。这就像个实验班,但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优中选优的实验班,而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班,因为所有学生的俄语基础与常老师的系主任生涯一样,都是零起点;至于师资,由于学校不建议抽调大外的俄语教师,除了常老师,只有新入职的徐佩、杨蕊两个刚毕业的年轻硕士,外加2位从兄弟院校请来的负责口语教学的俄罗斯外教。

“三更灯火五更鸡,也是女子发奋时。”为了让同学们尽快适应俄语学习特点,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系主任又是班主任的常老师每天早晨七点多就进入位于南区2号楼212教室的俄语系专教,领着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小测验、复习所学。以至毕业多年学生回忆起被点名口语表述或是到黑板前写听写,仍然“心为之一颤”。为了早点到教室,家离学校较远的她错开上班高峰,每天都很早就到学校,冬日的时候更是走在太阳的前面,在校园的雪地上留下第一串脚印。桥头买的包子与豆浆则是她的早餐标配。于是无论风雨雾雪,清晨的212教室总能看到全体学生努力的身影,听到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或“沙沙”的运笔声。师生的全情付出终于有所回报,该班学生两年后的专四过级率达到80%以上,四年后专八过级率超过70%,首次参加全国俄语大赛和国外俄语赛事的同学都获得优异的成绩,毕业时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赴俄罗斯攻读研究生。

从2006年开始,俄语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期间2013年和2017年还达到3个班,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早自习制度的‘接力棒’也在薪火相传。常年担任大一和大二班主任工作的杨蕊老师、冯小庆老师、杨楠老师、田雨莎老师和田欣欣老师,克服家庭和身体健康的各种困难,每天早晨七点二十分准时出现在教室,和学生一起进行早自习,她们的行为也触动着高年级教师,因此高年级的班主任也会至少提前二十分钟进入教室。于是“师生共同上早自习”成为俄语系的传统,也成为俄语专业的教学特色之一。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给80、90后甚至今后的00后学生上课,身教真的胜于言教。这么多年了,我身边的‘青椒’们在成长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身份,她们是女儿,是妻子,还有人成为了母亲,但她们始终把教师身份放在首位。”常颖老师感言,“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这些教师无偿进行早自习的行为不仅在学生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正面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如果早自习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那么她们无私付出、不计得失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则是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所做出的最好的点化。”

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对于早自习,俄语系党支部书记杨蕊老师还有着更高境界的兴奋与自豪。

“我非常欣赏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以说我们俄语系早自习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其中的道理。客观讲,此项活动虽然坚持下来很辛苦,但受益的何止是学生,我们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杨蕊老师表示,“早自习作为一项早晨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其中体现出的教师责任心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各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讲授,从测验设计到作业批改,从每日一练到假期作业,都凝结着教师的用心与坚持。教师的责任感让俄语系教师把自愿的教学活动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在俄语系教师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俄语系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也是积极上进的队伍。教师集体重视自我完善,在学历和科研教研方面都有所追求。注重师德师风的自我管理与监督,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彼此的学习与帮助中,形成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

正如世界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所云,“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已然没有了“哈尔滨郊外”的“早上”,依然会有哈理工俄语系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晨读一

晨读二

晨读三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