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我校电气学院迟庆国教授事迹

作者:责任编辑:于海洋 审核:来源:黑龙江电视台 日期时间:2021-05-01 19:47:47点击:

有很多外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扎根龙江这片热土,把龙江视为第二故乡,在各行各业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以奋斗之我,建功新龙江。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新龙江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十年磨一剑,解决高端绝缘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的新龙江人。

“这个就是一个静电纺丝,通过加电压,把这个溶液喷出来,是实验室我们制备有机薄膜的一种方法”。

尽管是五一假期,但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迟庆国并没有休息,他正指导学生制备柔性电介质薄膜。这种薄膜是应用在大型输电设备上的绝缘材料,也是航空航天推进系统中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过去,我国在电介质绝缘材料领域,只能制造一些低端产品。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高端的绝缘介质,我们感受很深,比如直流电输电中的换流站,这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对这个温度还有这种绝缘性能,要求比较高的产品,处于也基本上是全进口状态。有时候买,他也不卖给你。典型的卡脖子问题。

十多年前,山东籍的迟庆国博士毕业后,致力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当时哈尔滨理工大学设有这个国家重点学科,下定“绝”心,誓要解决高端绝缘材料“卡脖子”难题的迟庆国放弃了很多南方企业的高薪邀请,毅然选择留在哈尔滨,成为一名高校科研人员,并迅速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然而,实验刚起步,一盆冷水就浇了过来。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开始膜做不出来,一做就是裂的,不知道原因。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 张昌海:实验持续失败了一年,当时确实有点怀疑了,因为毕竟我们的资金有限,物资也有限。

不停研讨,多方请教,迟庆国跟这款薄膜较上了劲儿。膜碎了,就添加原材料重新再来;没有现成的文献可参考,就扎进图书馆找资料,手磨出了茧子,实验器材磨掉了漆,经过两年多上万次的努力,这款薄膜终于“磨”成了型。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性能不达标的新问题又出现了,只能一切推翻重头再来。常年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迟老师已经记不清自己被烫伤过多少回,总是忙碌的顾不上家人,家人抱怨说实验室才是他的“家”。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我是搞绝缘介质绝缘材料的,我爱人开玩笑就说,我基本上和家里绝缘了,和孩子也绝缘了,因为对我们来讲,加班加点是正常的,节假日加班也是正常的。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 张昌海: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吃饭,那个小女儿就说,我都感觉一个月都没见到你(迟庆国)了。

几年下来近十万次的实验,让迟老师和团队开始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学院在经费上给我很大的支持,相当于开了绿灯。国家和省市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投入。

得到资金支持,“绝处逢生”的迟老师带领团队继续反复打“磨”,在实验进行到第五年的时候,柔性电介质薄膜的性能终于稳定下来,他们开始向工程应用上转化。这期间,迟老师的团队陆续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重点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累计得到项目资金支持近千万元。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不光是经费上,关键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帮助很大。

迟庆国团队在同行业中名声越来越响,很多南方的一流院校纷纷“盯”上了他们,一次次抛出丰厚的科研启动金以及优质的子女教育资源,想以此将他和团队“挖”走。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确实动过心,但是最终的选择还是在这。因为这有事业有平台,有感情,有老一辈对我们的传承,激励我们把事情做下去。

迟老师的团队目前有7名核心科研人员,其中外省籍教师4名,他们也都有着和迟老师同样的“绝”心,选择扎根龙江继续潜心钻研。如今,迟庆国团队已先后承担12项国家级课题,授权发明专利20项,研究出国内领先的、具有优异性能的储能型介质薄膜,在高端绝缘介质的国产化进程中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高端绝缘介质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十年磨一剑,奋斗永不“迟”,今年,迟庆国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授 迟庆国:(黑龙江)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我想它也肯定是我事业一辈子奋斗的地方。前几天刚换了新身份证,新身份证的地址已经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龙江人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龙江人,我们有信心,把高温绝缘介质,把它国产化,有信心为龙江的科技振兴,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https://zmt-m.hljtv.com/video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id=343425

(来源: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