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新闻网
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学校举办2018人工智能与医疗检测跨学科融合研讨会

——暨第四期哈理工科创空间学术交流活动

作者:王北一责任编辑:刘畅 审核:来源:科技处 日期时间:2018-03-08 16:02:52点击:

3月2日,2018人工智能与医疗检测跨学科融合研讨会在我校新主楼E1906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经过一年多的充分酝酿和前期准备,由科学技术处发起,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何勇军,黑龙江精准元医学检验所杨帆、杨珍,工会常务副主席廖景明、校医院院长巨丹、科技处处长吴明阳、副处长相征、王北一等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议由科技处处长吴明阳主持。

首先,科技处处长吴明阳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科研工作背景。人工智能的概念虽然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在医疗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始于2011年。随着2006年诞生的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AI人工智能逐步从尖端技术慢慢变得普及。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文件,2018年2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 2020年)》,国家层面和省里都明确指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需要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科技力量。另外,人工智能的加入,可以显著提升疾病的判断速度、诊断准确度和药品开发进度,降低成本。通过与何勇军老师的多次共同研讨,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检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何勇军介绍了他所开发的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诊断方面应用的典范,DNA定量分析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判读,有效地解决了人工判读所面临的问题。该技术首先对细胞染色,然后控制显微镜自动聚焦扫描,拍摄镜下图片,并在分割和识别的基础上准确测量细胞核核内DNA的相对含量,最后将异常的细胞核罗列出来,实现病理诊断。

从2014年4月开始,何勇军老师带领团队,组织临床医生,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刻苦攻关,经历了病理知识的积累,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以及临床试验验证。对系统进行了反复打磨,最后于2017年5月使其完全成熟。在显微镜方面,开发了高精度的电动平台,回位精度小于5微米。在图像采集方面,采用大靶面高清工业相机配合自主开发的快速聚焦算法,单幅图像采集速度小于0.1秒。在软件构架上,采用多级并行处理提高分析速度。在图像分割和识别方面采用先进的深度神经网络,有效提高了细胞的识别率。对于每一个细胞,分析其上百维特征参数,全面评价其恶性程度。同时全面统计样本中的细胞分布,发现癌症产生的异倍体峰。全幅度扫描一个样本的时间小于4分钟。在医大二院,中医附一、附二做了临床对照,准确率可以与最好的医生媲美。诊断灵敏度超过97%,特异度超过92%。截至目前仪器销售了50多台,创造产值2700多万。目前项目团队正在努力将该技术推广到痰液和胸腹水的检测上。

校医院院长巨丹谈到,医用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即以医生和病人为本,辅助提升医生的水平和效率,但这不是单纯单一技术就可以解决的。任何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必须采用严密科学的临床实验方案,经过严格真实的临床验证,认可其安全性、有效性后,才可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女性宫颈癌的高发病率一直居于女性肿瘤第二位,宫颈癌作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年轻化趋势明显。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我校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省内高校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实现了细胞病理诊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工会常务副主席廖景明在研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日益成为当前的科研热点,我校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令人欣慰。他代表工会提出了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将我校教师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检测,回馈学校,更好地关心和保障我校女教师的健康状况,加强了对宫颈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既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又展现了学校对于女教工的人文关怀。

本次2018人工智能与医疗检测跨学科融合研讨会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工作开拓了新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科研发展的新思路。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